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探索

2022-12-16 9:57:26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9期

陈 凤

(武汉城市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武汉 430080)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劳动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无论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是绵延不断的历史,或者人本身,无疑都离不开劳动。换言之,是劳动创造了他们。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劳动学说的一条基本论断。通过劳动,把人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并且人还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证明了人的社会属性这一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劳动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更是支撑起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呼吁全党、全国人民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且发表多篇相关论述,强调一定“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一、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观的发展

在新时代的征程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精粹的理论指导着党和国家正确处理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及地位,并不断在实践中建设新型的劳动关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于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教导,他指明了新时代劳动的目标,通过劳动价值的实现方式告诉我们劳动与成长的过程,劳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与创新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意义。可见,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在教学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人只有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拥有幸福的人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人生最精彩阶段的青少年,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和看法,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其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厚植劳动情怀,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稳步提升。

(三)丰富育人体系,补齐短板,推动五育融合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长久以来都是我国培养未来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目标与内容。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郑重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文件对德智体美劳的每一个具体目标和内容都做出了详细的阐释。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社会舆情的案例也充分暴露出了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智育、轻视体育和美育、德育不足、劳育缺失等问题。为此,以笔者工作的院校为例,通过资料梳理、访谈调研等研究范式和方法,归纳总结了院校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发掘重视劳动教育对于“五育”促进性和融通性的内在价值,设立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和劳动育人助学岗,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通过服务校园、教室及其他公共场所,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理念,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补齐短板,推动“五育”融合,让教育回归初心使命,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推动实现劳动教育从工具价值向学生自身发展与存在价值的转变,建立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体系。

二、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00后”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思想较为敏锐,接受信息和新生事物快,但缺乏深层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非观及鉴别能力较弱,容易被一些为了博眼球而颠倒是非的自媒体所左右,产生偏激情绪。诸如当前部分大学生深受社会个别不良思想的影响,常常幻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甚至不惜走上犯罪道路。加之部分家长及学生过于“唯分数论”“唯成绩论”,以至于在大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重脑力轻体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劳动的价值观念,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心灵上的滋养。笔者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大部分为“90后”“00后”,生活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学生不免受到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劳动意识淡薄,甚至形成了极端自私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专门利己,好逸恶劳,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据笔者了解,当前部分民办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或者处于“边缘化”的现状,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额项目经费等依旧是高校努力争取的目标,而对于劳动教育则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及重视程度。

(二)课程劳育开设不足

大中小学劳育应是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三部曲。大学生在爱劳动、会劳动的同时,还应懂劳动,明劳动之理。高校通过劳育课程可以向大学生系统介绍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各门劳动科学的基础知识。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比较模糊,日常劳动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呈现单一的劳动形态,如劳动技能训练或社会实践活动涵盖劳动教育的全部。劳动教育的内容也与时代脱轨,过于陈旧化,如种植花草、打扫校园卫生等,远远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创造性劳动的需求。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也是片面化的,不符合劳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的本质性要求。

(三)劳动教育机制不健全

学校是有系统、有组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然而我国的劳动教育在发展中普遍缺乏健全体制的保障,如缺少健全的劳动教育的保障、激励及考核等机制。劳动教育虽然在当前许多高校都已经列为必修课程,但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学计划不具体,教学目标笼统,教学过程形式主义严重,教学效果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从而形成了制约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瓶颈”。诸如高校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第一课堂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而实践课堂即第二课堂则常常处于从属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政策重视和相关经费的划拨。在经费短缺和一切都为第一课堂让路的前提下,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同时,基于保障机制的缺失,无论是正向激励还是反向激励,劳动教育都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时效性。

三、新时代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推动和建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价值观

2019年2月,《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针对当前时代的变化及要求,站在全新的高度重新部署及设计了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和具体,比如不仅包含了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追求人性解放的价值诉求,还彰显了劳动本质性、教育性、道德性的时代特征。当前形势下,大学生“五育”面临着为新时代的中国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劳动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接受知识的特点,打通“中间一公里”,全方位的将家庭、学校、社会与德智体美劳相融合,引导青年大学生由衷地认可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二)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联动,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及其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实践这根主线,将劳动教育实施的重心转向实践探索。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和育人的主要载体,要将“五育”的融合理念落到实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课程为载体,让“五育”融进学科、融进课程、融进头脑,逐步形成完整体系。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特设与专业特色紧密相关的大学劳动技能课程体系,制定《课外实践与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党员公益劳动常态化实施办法》,结合学院专业教育特点建立以劳动实践课为载体,集体劳动、自我劳动、公益劳动三层次并行的劳育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与大学生劳动教育整合的接洽点,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生党组织活动相结合,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并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课堂上英语幼师专业的手工制作、土木专业测绘及绘图制作、服装设计专业成衣制作及展览。第二实践课堂则以校园劳作、参观教育基地、工作为主,以学生社团中的手工艺协会、非遗文创协会等手工制作为辅,自我劳动以学生居住的公寓文化宣传、宿舍内务整理为主,公益劳动以实验室、机房、图书馆自习室开放辅助管理、展览布展等为主,帮助大学生强化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大学生日后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多元化合作,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校园文化与环境是大学育人的主要载体之一,其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日常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的校本特质、价值观念与综合素养。我们应当从广义上去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不断地扩展其广度和深度。在日常的教育及实践中,只依靠学校及课堂等教育场所并不能很好地达成人们所期望实现的目标,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培育教育实践学习基地,使学校成为劳动教育的“指挥所”,社会成为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实现学校—社会联动式的劳动教育是未来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通过劳动教育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如“学校+学校”的结合路径、“学校+社会”的结合路径、“责任区+个人”的结合路径、“责任区+实践基地”的结合路径。在保证专业劳动实践在学生中全覆盖的前提下,将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无缝衔接地融入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中,使劳动教育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在高校中充分实施和大力弘扬劳动教育及劳动精神,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科学劳动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