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0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小语种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的“科技韩国语”课程为例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0期
陈佳莉
(鲁东大学 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2016 年6 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我国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将得到国际认可,同时也对我国工程教育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语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2018 版)》要求: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这一要求,如何开设有针对性的外语课程以满足培养人文精神与专业素养并重的国际化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各高校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需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鲁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开设的“科技韩国语”课程为例,对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特别是针对小语种开设的专业用途的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科技韩国语”是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在学习了3个学期的通用韩国语之后开设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类术语及其相对应的韩国语表达,培养与专业课程相关的韩国语阅读能力及写、听、说综合能力,拓宽科技领域背景知识,为今后学习船舶、机械、电气双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课程自2019年开设以来,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进行了持续的改进与探索,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和以往诸多以提升外语技能为目标的课程一样,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目前为“大量扩充科技类词汇与表达,迅速提升学生阅读科技类文章的能力和翻译技巧”。在此目标下,学期结束时学生虽然在专业术语的积累上获得了一定的提升,但该目标在无形中将课程的性质限定于单一提升语言技能的“工具性”框架内,忽视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语言技能和专业素养并重培养的要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树立“以语言工具促进专业学习”的意识,也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学生所需具备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要求。
在教材的选择上,目前市面上与科技韩国语相关的教材甚少,现有的教材大多出版年份较早,内容不够新颖,无法捕捉当前科研热点信息,且主题零散,学科跨度大,无法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求。
2.教学方法方面。目前,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多采用传统的单语教学法,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为学生讲解词义、句法,梳理文章脉络,课堂形式较为单一,教师仍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互动积极性不高。另外,教师往往侧重目的语的输入,忽视了学生输出能力的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因此,该教学方法显然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所提倡的“学生中心”理念是相悖的。
3.考核评估方面。该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评价内容以记忆性知识为主,考试题型多为选词填空、专业术语及科技类文句的韩汉翻译、科技类文章阅读理解等。这种终结性考核方式虽能督促学生记忆专业词汇,但却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更无法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沟通能力。
4.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和“韩国语听力”“韩国语会话”等纯语言类课程相比,“科技韩国语”教学难度较大,且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补充,课堂形式需灵活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语言教学要领,还需了解船舶、机械和电气专业基本常识,懂得将语言技能培养和专业内容进行交叉融合。目前,大部分任课教师由于对科技类常识的积累不足,对本课程的教学只能停留在语法、文篇的讲解层面,加之部分教师为合作院校定期外派教师,工作流动性大,无法实现及时的课后教学追踪反馈和持续的课程改进。
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的课程改革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总结了科技韩国语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与思路,以此优化课程,并为其他相关类型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所开设的专业外语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一致。“科技韩国语”课程的建设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基本常识的积累、对国际前沿技术的了解与把握,以及针对专业问题进行沟通协作的能力。在这类课程中,师生都应认识到,外语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应是专业学习的工具和未来从业的利器。综上,本文将科技韩国语类课程的课程目标调整如下:(1)系统习得专业领域的高频词汇,掌握用韩国语撰写专业论文、专著的阅读方法,能自主检索解决工程设计、制造及安全评估问题的相关外文内容,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专业领域国际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迅速捕捉科技信息;(3)提升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用韩国语同业界人士进行沟通、讨论;(4)提高人文素养,厚植“科技兴国,技术报国”的爱国情怀。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目前市面上难以找到与本课程目标契合且主题新颖的高质量韩国语教材,因此相关教材的编撰迫在眉睫。如何筛选合适的内容写入新编教材?关于外语教学研究、教材编撰的多篇文章中提到了引入原版教材、使用真实语料进行教学的必要性。但对于接触韩国语不到两年的学生而言,原版教材阅读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文章内容,更谈不上根据主题与教师互动或进行小组活动,且容易导致学生因生词量多、阅读困难而产生焦虑,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因此,单纯地“引入原版”不切合本课程的实际。与之相比,结合当前热点研究话题,如氢能船舶、光刻机等,选取原版教材中与之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理、改写和整合的方法将更为恰当。
另外,在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上,本课程可挖掘的内容有两点:一是与韩国语语言文化相关的素材。如讲解科技类术语时,可介绍韩国语词汇体系,尤其是科技类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汉字词的事实。历史上,在朝鲜世宗大王与其子文宗大王主导创制韩文前,韩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韩国人以汉字为书写工具,直至今日,汉字在韩国语语言系统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类似内容,使学生在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我国文化的理解与自信。二是可挖掘和科技成果、工匠精神相关的工科类素材。比如,在选取教材内容时,除了介绍国外尖端技术,还应介绍我国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如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以及科研制度相关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与制度自信;又如在介绍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时,融入我国在驱逐舰方面的优势及目前面临的难题和短板,引导学生正视我国技术与国外技术存在的差距,理性审视各国技术的优缺点,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掌握、利用外语工具进行自主检索,了解和获取科技前沿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帮助我国早日在相关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2.教学方法的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需求。笔者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发现了更加符合科技韩国语类外语课程的教学方法——CLIL教学法(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打破了传统教学法语言中心化的局限性,强调以内容为驱动、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过渡到“用语言学习”。该教学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有效掌握专业知识。CLIL的具体实施,我们可参考Coyle根据CLIL理念提出的4Cs框架(见图1)。在该框架中,4C分别指内容(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其中,内容、认知和交际构成了核心三角,外围由“文化”环绕,使4C建立在“语境”之上。依照该框架,教学中学科知识、语言技能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高阶思维培养处于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学生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而所有的教学活动,均需建立在充分的语境之上。
图1 4Cs框架
在4Cs框架基础上,Meyer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对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金字塔模型”(见图2)。在“金字塔模型”中,Meyer将主题内容的选择视作课程的根本;上层建筑“媒介选取”时,Meyer提倡通过“多模式输入”营造多模态学习体验,满足不同风格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激活学习者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技能;任务设计环节中,需兼顾认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着重考虑如何激发学习者更高阶的思维,引导学习者通过不同的互动形式与协作者实现沟通。教师在第2、第3阶梯中,着重考虑如何搭建支架,降低学生在输入与输出环节的难度。
图2 “金字塔模型”
我们尝试将上述理念应用于“科技韩国语”课程,以氢能汽车单元为例,做如表1所示的教学设计。
表1 氢能汽车单元教学设计
在媒介材料的选取中,笔者采用了“多模态输入”的形式。因为当一个话题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呈现时,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能使学生的情感过滤器保持开放,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将新输入的主题内容与先前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联系起来。在任务环节中,鉴于Cummins提到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无法从日常交谈中获得,须通过基于任务和体验的学习,与语境、任务和文本进行互动,处理跨学科的复杂内容。采用语境呈现、文本阅读与体验式操作并行的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及韩国语表达的认知、理解和记忆。
在此教学设计中,学生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一是为学生构建语言支架,引导学生利用支架,在获得相关主题内容后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二是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协助各组成员共同完成相应任务,并对其任务结果进行评估与反馈。
3.考评机制的完善。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科技韩国语类专业外语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考评方式也应转移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上来。在对课本基本内容的掌握进行终结性考核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个人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交流能力的考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终结性评价为基础,形成性评价为动力,促使学生在充分掌握书本内容的同时,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开展团队课题,撰写相关报告和设计文稿、发言稿,为未来的职业需求打下必要的根基。
4.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课程改革,学院首先应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这类活动不应局限于提升外语教学水平的学术研讨型活动,还应包括有利于教师了解最新科研动态、积累科技类专业知识的科技论坛类活动,从而帮助教师不断积累跨学科知识,增强授课自信。其次,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在选用本类课程任课教师时,应尽量选择能长期讲授该课程,确保能完成课后追踪与课程持续改进的稳定型教师。最后,定期组织开展跨学科教学培训,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间的交流,借鉴院校间的实践经验,以实现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本文依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科技韩国语”课程为例,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标的设定应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相一致。(2)将CLIL教学法运用于科技韩国语类课程的外语教学,实行语言学习和专业内容学习的“双聚焦”,促使学生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过渡到“用语言学习”;同时教师的课堂角色应从“主角”转变为“引导学生成为主角”的铺路人与指路人。(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个人素养及跨学科能力亟须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锻造跨学科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在科技韩国语类的专业外语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4)在科技韩国语类外语课程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增强学生科技自信、文化自信和“科技兴国”使命感的思政元素,以培养既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又具有爱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 上一篇:2022年第30期:“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 — 2022/12/20
- 下一篇:OBE教育理念工坊式教学研究 ——以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为例 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