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7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以“社会学概论”为例

2023-6-12 13:54:04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7期

罗凌云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应积极响应教育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号召,大力挖掘和开发各类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与中国之治的“金钥匙”。这篇具有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纲领性文献,既为社会学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也为“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行动指南。充分理解《决议》精神的思想伟力,深刻把握《决议》精神融入价值意蕴,系统规划《决议》精神融入的实践路径,是“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决议》以重大成就的总结焕发全党全社会的奋斗精神,以历史经验的概括汇集全党全社会的卓越智慧,以美好蓝图的擘画激励全党全社会砥砺奋进。理性分析这些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大力传承和弘扬《决议》精神,对“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一)以六个“下功夫”为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并用六个“下功夫”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既为回答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又为新形势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决议》回望了百年大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奋斗路,眺望了启航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进路。百年党史是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践行初心使命;不怕牺牲、勇于奋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历史。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坚持六个“下功夫”,实现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育人目标,提供了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

(二)以丰富课程思政资源为抓手,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必然选择

“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要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专业学习和政策学习结合、了解中国与了解世界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无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实践,党中央关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绝对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依据,立足本土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成就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强大动力。因此,“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一方面要联系国家发展的实际充分挖掘和运用本课程,另一方面应大力开发党的百年历程中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方能实现“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打造全方位思政育人共同体。

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既是必要之举,也是可行之策。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发展史高度吻合,中国社会大变革、中国社会学大发展与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征途中,探寻特定历史方位和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的现状和问题、找寻背后的原因及摸索中国的出路。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及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凝练出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突出介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巨变中的重要作用,就是鲜活的社会学课程思政元素。在中国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城乡社区、社会制度与社会现代化等领域的发展与变迁中,我们都可以强烈感知中国共产党的“定盘星”作用,把这些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阐释清楚,可以大大拓展“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教学效果的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和亲和力。

二、挖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将其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要增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社会学概论”思政课程的实效性,需要聚焦课程思政目标、精准把握切入点,达到“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推动《决议》精神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既要全面体现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义,更要结合“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具体要求抓准融入的侧重点。“社会学概论”旨在研究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文化》《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和流动》《社区与城市化》《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等章节。社会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知识、逻辑与话语体系,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并不意味着党史教育可以“越俎代庖”“一手撑天”,也不代表需要打乱原有《社会学概论》教材的知识逻辑框架。党史教育这把“盐”要自然而然地融入社会学专业知识的“烹饪”中,巧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显隐融合。

一方面,要深入领会《决议》精神实质,围绕根本问题、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历史经验、两个确立、强国复兴等关键词,通过内容整合把这些关键词作为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比如针对“根本问题”,《决议》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在“社会学概论”的《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社区与城镇化中的乡村振兴与农村社区发展》等章节可以结合相关党史资源讲清楚党的性质宗旨、使命任务。从“百年奋斗”这一关键词入手,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干了什么”融入“社会学概论”的《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演变》等章节的教学中。对于决定中提到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则可以将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融入“社会学概论”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社会制度》等章节的学习中,将“十个坚持”融入《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等章节的学习。社会学课程应始终贯彻“两个确立”,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学概论”的框架体系,合理选择百年党史中贴切的思想政治教学素材。“社会学概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大板块:社会运行概述、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在各模块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深度开发百年党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有机整合。第一个版块社会运行概述主要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等,此处可以适当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学家的学术贡献,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和树立社会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第二个版块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主要包括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相关内容,此处可以结合百年党史,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妇女群体大解放、社会组织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端的教学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民主公正意识等。第三个版块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等相关知识,可以把百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协调阶层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致力于把中国建设为现代化强国等素材融入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等。第四个板块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政策和社会建设等章节,可以充分融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从严治党,在改革与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典型案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之制,从政治领域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到经济领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

三、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基于“社会学概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采用议题式教学法激活课程思政生命力。让学生围绕议题在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和思辨等活动中感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刻把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青春砥砺新征程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1.以议题为纽带,引领调控“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方向。针对教材重点和难点,设置既能承载社会学学科知识,又具价值引领的议题。例如,在讲《社会问题》时,关于“三农”问题成因的议题,一方面是理解教材相关知识的“制高点”,另一方面是理解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

2.以情境为载体,构建“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课堂的“风景线”。首先创设契合学生心智和教材主题的情境,让学生愿意“入境”、能够“出境”。比如,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贫富不均数据和画面让学生意识到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普遍性,从而让学生思考教材上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创设真实的复杂情境,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将所掌握的原理和观点经过复杂情境的凝练,成为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

3.以活动为路径,打造“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课堂的“动感地带”。例如,围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变化”的议题,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讨论等活动中增强政治认同、制度自信和使命担当。以社会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例,在教学中选取《决议》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论述。首先,在“如何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总议题下,设置了“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什么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三个子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观看“十四五”规划意见征集的视频和相关的文字材料,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通过讨论环节,学生归纳得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形成对“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确认识。接着,给学生提供中西方民主制度发展史、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材料,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解答“为什么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再给学生归纳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以“中国抗疫为什么能成功”和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探究“如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后,以党的二十大工作网络征求意见彰显“人民至上”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及“学习强国”平台专栏,积极参与“我为二十大建言”活动。既让学生从中深刻理解了社会制度的变迁、选择与创新过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增强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四、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掌控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监督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要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因此,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首先,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任课教师、学生、同行和督导都应参与到评价中;其次,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最后,要坚持评价内容多元化。无论谁评价,以什么样的方式评价,都必须先明确评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