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5期·二外西班牙语课程思政“软着陆”的路径探索

2023-6-12 13:53:39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5期

沈 奕

(中国计量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引言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全育人”的指示精神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的落实成效事关“接班人”的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因此,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立足于学校办学定位及自身特点,深入挖掘二外西班牙语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双语人才。

一、二外西班牙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缘起

二外西班牙语课程面向英语、翻译两个专业开设,共四个学期,是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补充。总体而言,西班牙语课程思政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然生发,主要源于教师的切身生活体验及所思所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与学生分享心得体会。该阶段无目的性,也不具系统性与规划性,因此,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欠佳。第二个阶段是有意识地构建教学框架,重新梳理教材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搜集更多参考资料与视听资源,将时事热点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串联进知识讲授的环节,初具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但此阶段的融入较为生硬,难以摆脱“课程”和“思政”两张皮的困境。第三个阶段是自然融入,教师需提前阅览大量与授课知识点相关的论文和资料,全面实现自我教育,强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意识,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思想政治内容的自然融入并非易事,该阶段要求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具有广博深刻的理解,能够从较高层次对授课内容进行审视与把握,在讲授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辨与体悟。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如同一场精彩的演讲,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够真正获得学生的喜爱与认可。其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的价值,即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为学生的外语表达注入了内涵与灵魂,饱含思想价值与中国立场,而非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二是人才培养价值,即把学生从一个仅擅长读书考试、为学习而学习的“原子人”转变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与思考精神的生动的“立体人”,并为其提供深刻的历史观和民族观等洞见价值。

二、二外西班牙语课程思政设计的价值与特色

面向英语、翻译专业开设的“西班牙语”不仅是通识必修课,也是一门人文素养课。在深入学习领会全国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之后,教师如何将课程思政从文件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入又该在现有基础上做出哪些改变呢?

以笔者为例,笔者原有的讲授方法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个单元的每个语法点进行讲授,词汇也是根据字典上的释义与例句进行教学。但是,学生在学完这些内容后能够得到什么?这是笔者包括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甚至从未深究的问题。而课程思政的开展让笔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笔者开始尝试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首先,从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入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全育人”的讲话精神融入教学大纲的编写中,并结合毕业基本要求,包括外语相关行业的职业标准,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六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作为授课的基本依据。其次,确立“西班牙语”课程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独特的价值体系,意识到“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牢固树立价值自信与文化自信,自觉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对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譬如将“西班牙语2”课程的8个单元整合成三大板块:乡村振兴、教育、消费。在三大板块之下,又分解成5个教学内容和38个知识点。立足于超星学习通和中国大学慕课的线上资源,将思政元素更多地融入线下教学,最后通过考核确保每一个板块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而我国“外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外语专业后很少从事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记忆、模仿、背诵、复述”,这会严重打压学生的思辨意识与思维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文秋芳老师曾提出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建议:压缩以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时间。这也恰好暗合了在二外西班牙语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和提高思维能力,尽量将语言三位一体的功能糅合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三位一体的功能及接入思想政治内容,笔者在二外西班牙语课程中,首先以跨学科的方式构建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形式,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与审视,将书本中原有的案例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模块化学习,从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的多维视角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文化。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跟进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和话题讨论,对思政元素进行有效延展,推动学生将思想政治内容与当下的时事热点相结合,将“无意识”的知识显性化。最后,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产生行为自觉,将知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在这方面,以往普遍的语言教育教学过于倚重记忆、模仿等训练,忽视了文化资源的选择倾向性及始终不能偏离的中国立场。因此,本课程思政设计的价值与特色是立足于语言会话交际、传播知识与文化、折射思维的功能,植入思想政治内容,以跨学科方法对专业知识进行扩容延展,丰富语言学习与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意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重视中国立场的培育,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推动学生产生行为自觉,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三、以“思想政治育人”为核心的“组合拳”设计

对所有教师来说,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摸索的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除了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外,有没有其他路径可以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呢?为了解答此问题,笔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首先,重新梳理不同发展维度的能力所需进行的语言训练内容,通过构建“组合拳”将思想政治内容多维度地融入,引导学生构建对文化传统及文化自信的认知。具体做法是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训练按照教学的递进关系及目标达成的要求进行整合归类,不同的训练方式有不同的定位及思政融入方法。例如,听:以科普人文专题为主线;说:围绕“我和我的祖国”(如介绍“我”的家乡,“我”身边的人、事、物等)组织小型演讲;读:多种多样的素材,如泛人文科普类、时事热点等;写:围绕“我和我的祖国”展开,如“以我手写我心”,展现当代中国风貌与家国情怀;译: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风貌为核心,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官方文本为引领。

其次,搭建信息资源平台,定期组织与分享学术性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在机制保障方面,主要将学校、学院及系部的一系列措施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包括以英语系教工党支部为核心搭建思想政治宣讲平台,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全体教师队伍能够持续产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教学资源。

综合来看,二外西班牙语的课程思政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中国风貌的正面宣传与引导,构建起一套“组合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去热爱、理解并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而非简单的语言训练。

四、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设计与案例

在做课程整体设计前,利用问卷对即将选课的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做一次关于东西方文化兴趣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65%的学生对西方文化艺术更感兴趣,只有35%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感兴趣。其原因各异,有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太深奥,要想精通很难;有的学生认为在成长过程中受西方的文化影响较大,在潜意识里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有的学生认为对于本民族的艺术文化太过熟悉,因而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形成了漠视的态度。

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认为,在中国才有真正的艺术。而中国学生反而不能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原因何在?其实不难理解,中国近几十年的高等教育受西方影响较大,尤其是外语专业课,教师在无形中宣传了不少西方文化,因此,现在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坚决站稳、守好课堂这个主阵地。

经过此次调研,明确本课程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撤换西化的“眼镜”,对焦中国传统文化。于是,笔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与设计。利用“理论中国”西班牙语版(Teoría China)网站查询到官方白皮书、法律法规、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等术语资源,以及通过新华网(西语版)、人民网(西语版)、“今日中国”西语版(China Hoy)、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西班牙语频道追踪时事热点,挖掘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例如,《西班牙语1》的第一模块是溯源:通过溯源西班牙及西班牙语的前世今生来认识西方的整个殖民历史,意识到中国“和”文化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就“美国会重走西班牙兴衰的老路吗?”这个论题展开思考并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有类似的道理。又如,在《西班牙语2》的“乡村振兴”模块中,通过介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及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同时,带领学生学习领会政府工作报告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学习与“三农”相关的词汇及西班牙语表达,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教育”模块下,通过教育公平的话题,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向学生抛出问题:“我国为什么需要‘双减’政策?”“这跟共同富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课前线上资源的学习,对“双减”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再在课堂上开展主题讨论,让学生自主挖掘其中的内涵和原因,不由自主地进入中国化的深入探索。在“消费”模块下,从在百货大楼购物时的实用口语切入,介绍快时尚的起源、背后的环境资源代价及警惕消费主义陷阱,从而培养学生更为自觉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而非无意识地、盲目地被消费主义裹挟。作为青年消费者,应当保持独特的审美情趣自信,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中国的时尚新气象。

“西班牙语”这门课正是抓住正本清源这一核心思想,以中华文化及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为主线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文化自觉。通过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从之前单纯的理论讲授转变为将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知识讲授之中。正如叶方兴老师所说:“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结语

课程思政并非负担,而是激发教师深入思考课程设计的动力,推动教师建设更多更好的课程。在建设“西班牙语”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通过跨学科方法对专业知识进行扩容延展,增加知识点的广度、深度与温度,辅之以各项语言训练的“组合拳”,不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深刻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树立了对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自觉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行为自觉,从而实现了课程思政从文件到落地的“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