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4期·后疫情时代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教学督导创新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4期
尤春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高等教育领域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做出明确要求,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对接《国标》,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在大数据和后疫情时代叠加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学督导理念与模式、督导体制与机制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契机。
一、教学督导创新契合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
如果说“互联网+大数据”使得高校网络教学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那么,进入后疫情时代,高校网络教学空间则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特征表现为:第一,教学平台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成为很多高校和教师的首选。MOOC课、腾讯会议、学习通、QQ视频、超星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的多样化选择,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推广应用,为创新教学督导模式与方式提供了可能。第二,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极大丰富。依托各种网络数据平台和媒介进行教学,学生获取教学资源和材料的范围与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和丰富,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控和引导作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而对教学督导提出了高标准诉求。第三,教学手段对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网络教学特别是网络实时直播更加突出教学交互性的特点。对此,利用网络科技新技术构建现代网络教学督导模式成为教学督导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第四,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为契合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线上网络教学管理与监控结合线下“错峰”教学是教学管理创新的成功举措,这就必然要求保证线上网络教学督导与线下“错峰”教学协调、灵活的教学督导时空选择。
二、教学督导创新的理念驱动
行动来源于思想,理念推动创新。新时代《国标》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耦合是推动教学督导理念创新的原动力。
(一)《国标》确立的高等教育理念
《国标》吸收了国际专业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 Learning,SCL)、结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第 一,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第二,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目标达成度和结果满意度;第三,突出持续改进,强调要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为践行《国标》理念,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逐步从专业转向专业与课程并举,并重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具体讲,就是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并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国标》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耦合推动教学督导理念的创新
1.《国标》确立的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力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反映了知识化、信息化时代教育范式的转换,即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换,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兼具的人才培养综合目标。课程思政着力探索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国标》结果导向教育理念所反映的教育规律与课程思政对教育规律把握的耦合。教育有两大基本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发挥作用。《国标》结果导向是指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和目标培养匹配度。课程思政通过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及将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契合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导向理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3.《国标》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的理念与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德育教育的耦合。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常态化、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做到常态化监测与动态化评估的有机结合,从而持续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课程建设中逐渐探索和挖掘的,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得以彰显。
(四)后疫情时代《国标》与课程思政驱动的教学督导理念
1.《国标》确立的学生中心教育理念引导教学督导从“督教”转向“督教”与“督学”并重。目前,大多数高校以“督教”作为教学督导的工作重心,教学督导的各项工作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教学活动而开展。这种“督教”主要以教师讲授的课程为基本单元,重在对课程设计的规范化、教学组织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质量及课程考核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督导。这些针对教学活动和环节的督导,仅有极少数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涉及学生,因而与《国标》确立的学生中心教育理念相距甚远。学生中心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学互动的教育宗旨,因而这种教育理念必然要求教学督导从“督教”转向“督教”与“督学”并重。
2.课程思政倡导的立德教育综合教育理念引导教学督导要“督教”先行。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取决于教育者自身接受德育教育的程度和水平。教育者对德育内涵和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提炼、总结与认同,并形成坚定的内心确信,方能自信、自觉地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受教育者,真正触动受教育者的灵魂和内心世界,使其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自觉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而不至于因空洞的说教致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故此,课程思政倡导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学督导应“督教”先行。
3.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的普及促使教学督导开始重视“督管”。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各种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教育媒介的使用,大大拓展了教育的时空范围,这种开放式教学课堂使得教学资料和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便利快捷,学生的知识和信息、观念和思想也变得更加立体化、多元化,课程思政教育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因此,依靠教学督导单纯的“督教”“督学”或二者兼顾难以实现教学督导目的,而一直普遍不被高校重视的“督管”,其重要性凸显,形成“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网络教学督导新机制。
三、教学督导创新驱动的路径突破
(一)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路径对教学督导的引领
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实行的教学督导制度已经走入发展的瓶颈,传统的以课堂教学督导为核心的教学督导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用极其有限,督导工作收效甚微,这可从对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研究成果统计中窥见一斑。《国标》的出台,标志着教学质量的评价督导有了专业基准指标和依据。然而,从教学质量标准对象层次看,《国标》确立的专业质量标准规范统摄性强,具有国家层面的教育管理效应,而距离微观层面的课程教学较远,因而教学督导很难依据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国标》确立的专业基准指标更适合教育评估与督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从专业逐步深化至课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在一如既往重视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将视野拓展到课程群、翻转课堂等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新工科、新文科正在推动新一轮专业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课程思政建设也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国高校得到推广。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能否从专业深化至课程,决定着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提升的功能发挥。课程是教学的“心脏”,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依赖于课程建设的支撑。课程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是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改革的必然选择。从课程标准建设主体和对象层次看,我国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虽然具有课程标准总纲的性质,体现了国家对高校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但并不针对教师教育专业的特定课程。由于目前缺乏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课程标准,高校对课程的教学督导一直依据各高校自己建立的评估体系和指标,在课堂教学、教学大纲与教学材料、课程考核等方面开展评估与督导,对教学效果、学生需求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能否真正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这一关键性、实质性的问题,评估体系和指标很难科学地合理度量。因此,课程国标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及其实践,将为高校教学督导提供多层次的督导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为教学督导创新指明方向。
(二)课程思政建设为教学督导创新提供了突破口
1.课程思政确立了国家层次本科课程标准的基准。从专业国标建设转向课程国标建设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学科专业设置的精细化、课程内在价值诉求的差异化,决定了建设课程国标需考虑课程的类型及标准要素,并在专业国标顶层设计下统筹推进、分类实施。课程思政从内容、技术、方式方法、时空维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将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为专业课程的内涵提供了价值引领,是国家层次课程基准标准实施的载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元素和资源,结合课程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对这些基准要素加以立体化开发运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不同于承载显性德育教育功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从上述多个维度寓思想政治于隐性教育与传播中,强调德育教育与课程融合的主动性、科学性和灵活性,从而为教学督导从内容到形式、从方式方法到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指引。
2.以课程思政教学督导促进教学督导体制机制的创新。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和地方层次课程标准的缺失,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高校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支撑,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甚微。课程思政不仅与《国标》确立的教育理念耦合,而且其顶层设计的课程标准基准要素,为教学督导提供了“督教”与“督学”的基准要素标准。同时,课程思政建设是由教材、教法、课程、课堂、保障和评价等内容构成的体系化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保障评价机制为教学督导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载体和突破口。课程思政要求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要素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督导的内容,其倡导的多途径育人平台、多元化育人机制及立体化育人体系,还可以拓展教学督导的时空范围,创新教学督导体制机制,从而高效发挥教学督导效应,助推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四、后疫情时代的教学督导是全方位教学、立体化育人体系教学督导的创新
后疫情时代高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形式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这种情况下,适应线下教学的常规教学督导模式和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后疫情时代的现实需求,教学督导模式创新势在必行。与常规课堂教学督导不同,网络沉浸式教学督导是指督导者进入各种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种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工具参与网络教学,即时实现的网络教学督导。网络教学督导的有效实现需要督导管理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保障与支持。第一,校院两级管理部门要保障网络教学督导所必需的硬件配置和适宜的督导环境,保障教学督导能够与网络教学同步。第二,关于课程是否适用网络教学及使用何种网络教学工具,需要预先通知并传导给教学督导,而且要建立院系督导管理、督导者相互间的即时沟通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情况的变化。第三,由于疫情风险而导致的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还需要建立校院系应急管理机制,以确保教学活动和教学督导的正常进行。
- 上一篇:2022年第34期·地方高师院校物理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调查与 2023/2/27
- 下一篇:2022年第27期·新工科背景下案例衍生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20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