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28期·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11-24 17:01:28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8期

仲庆振,赵 元,杜东菊,杨春馥,孙泽威

(吉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2019年,新农科建设已奏响“三部曲”,历经“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等阶段的酝酿,高校“新农科”建设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启动,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畜牧业年产值已达到3.3万亿元,占农林牧渔业的26.7%。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动物科学不仅要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这是农业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是新农科建设对畜牧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及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职责。

一、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体制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选拔方式主要是参考学生的高考分数,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到了大学之后虽没有升学竞争的压力,但仍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期末考试多以闭卷的形式开展,答案一般是固定的,这就使学生只专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和钻研答题技巧而忽视对问题本身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主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统一的答案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定的框架内,慢慢地习惯于听从权威的安排,而不去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限制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高校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前根据课本内容备课,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内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记忆知识,教师很少考虑书中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在具体教学中也很少向学生传授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内容。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分数评价机制,在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形成的人才会像“批量生产的商品”缺乏多样性。

(二)社会人才评定标准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会对学校和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社会渴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人才,但对人才的评价往往关注学生毕业于什么层次的院校、学历程度、在校期间考试成绩、班级排名等,这些标准会造成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只顾追求成绩而忽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只为将自己武装成更符合社会标准的“人才”,而将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抛之脑后。在此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是具有表面性的,缺乏对事物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学生付出一定的耐心、专心和恒心,显然在当前社会人才判断标准下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人才的。社会表面化和片面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使得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只看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考试,能否顺利毕业,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环节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多参与实际操作,尤其是像动物科学这样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更要注重实践教学效果,而目前我们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实验课内容安排上,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所占比重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有限,从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验中,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或者对有些实验不感兴趣,实验目的是为应付教师的检查和获得实验学分,没有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认真总结与分析。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能推动创新素质的发展。尤其受扩招、生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生源和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减少,学生动手实践少,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就业竞争力。

(四)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需要激发,新颖的上课形式、教师高超的教授技巧能对学生的创造性产生积极影响。虽然高校中一直强调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问题,但高校教师对创新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创新能力有限。我国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彻底地贯彻到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虽然国家要求加强对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学校也认识到了创新素质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可仍过多地停留在学术讨论阶段。许多教师认为创新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上课形式,让班级变得热热闹闹,而没有真正认识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很多高校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自己的科研课题和论文发表上,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缺乏主动性,所以在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较缺乏。

(五)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有待加强

动物科学虽然作为老牌农学专业,但很多学生对该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简单地认为搞养殖、做饲料等,尤其是城市的学生基本上对专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多学生是服从志愿录取,对专业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因此存在严重的专业抵触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所学内容与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动力不足,严重制约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尤其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认为学习可以告一段落,思想松懈下来,缺乏上进心,沉迷网络游戏,更有甚者无法正常完成学习任务。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采取忽视态度,不注重个人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无论哪所学校,学习何种专业,做好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促使教师准备不同的教学资源,这样会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教学体验和乐趣。在教学方法上引入翻转课堂,可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和团队共同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几个教学周或者在教学中穿插由学生进行课堂报告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和自信通过这样的实践逐渐培养起来。此外,在整个教学中,可以请与专业相关的行业精英人士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对重要的知识可以适当安排讨论式的课程形式。通过设计不同的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地演绎,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一些课程如有条件,还可采取现场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猪场、牛场、饲料厂等一边上课一边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目标明晰的课程体系

基于少而精的必修课构建专业基本框架,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的内在科学规律及其逻辑关系,奠定坚实而全面的学科基础。选修课则丰富多样,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我学习与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悉尼科技大学建校30多年迅速崛起并取得卓著成果,其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在澳大利亚雇主协会开展的评估中名列首位,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它重视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开发大量跨学科课程和面向行业应用的课程。

(三)注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估

构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可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不断完善。澳大利亚大学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名列世界前茅,得益于政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借鉴澳大利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经验,可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由权威专家和行业代表组成评估团队,对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考核,改善目前教学评估和监管中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宏观调控方面,国家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学校、社会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估中。

面临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环境,面对生源、教学外部环境等一系列基本条件的变化,教育必须体现特色,突出优势,并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尤其对于动物科学这样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与当地企业、养殖场进行合作,引入行业协会、企业等专业资源的指导与支持,开展联合创新实践。或者通过校企联合,安排学生假期到企业工作,让他们把课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带到企业,既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文化,又促进了技术与发明,也有利于促进大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和企业之间的技能交流与学术思想交流。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软、硬实力配比适度的资源框架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学校教学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仪器设备特别是高尖端仪器设备数量增多,但在硬实力提升的同时,软实力发展明显滞后。一大部分管理者和教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理念,这与教师的眼界密切相关。因此,高校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教师进行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见多识广、博闻强记、创新实践的教师会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学生。

结语

新时代环境下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强大的动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从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平台、创新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设计,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的自由发挥,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实践精神、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畜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