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28期·高校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2-11-24 17:00:17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8期

陈 玲,刘检华

(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

近年来,在国家号召和相关政策文件指引下,各高校从理念宣贯、典型示范、案例收集、课程改革等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与此同时,众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路径思考。但是无论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各高校的教育实践层面,大多围绕高校整体课程思政建设或具体课程改革进行探索和经验总结,很少关注现行驻外研究院的课程思政工作。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组成部分的驻外研究院,其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困境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为主线,从推进课程思政质量建设主战场、建强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完善监督评价内涵、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全面打造学校课程思政特色和品牌。其驻外研究院也围绕学校整体规划和要求,进行了课程思政工作部署和实施。由于驻外研究院与主校区的距离较远,其教学资源和配套设施不太完善,各项制度在不断调整和建设中,整体缺乏主校区的学术氛围,客观上增加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难度。2020年,学校开展了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9%的人员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不太深入,51%的人员尚未充分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充分说明驻外研究院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为深入了解和促进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对唐山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等进行了深入实地调研。基于对调研情况的分析,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在工作机制、育人意识、导学思政等方面,面临着如下问题。

1.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由于驻外研究院管理制度还处于完善阶段,难免出现职权划分不清、信息流通不畅、重复管理等现象,降低了管理效率,导致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决策难以在驻外研究院迅速有效地执行和推进,因此,目前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整体上缺乏体系化,突出表现为思政元素的局部介入、随意嵌入、碎片融入,甚至在部分课程的教学中看不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2.驻外研究院教师育人意识不足。驻外研究院授课教师构成比较复杂,一般包括主校区教师、当地教师、校外专家等。对于主校区的教师来说,由于距离远,一般采用集中授课的教学方式,且由于每次授课的任务较重,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部分教师较多关注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课程育人元素的挖掘和凝练;对于从当地聘请的教师,或从企业、研究所邀请的专家来说,其大多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仅侧重于专业课的讲授,而忽略了课程的育人功能,或者仅简单说教、生搬硬套,达不到育人与知识传授融会贯通的效果。

3.驻外研究院导学思政氛围不浓。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关系。良好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距离原因,驻外研究院的研究生与导师面对面的交流不够,基本采取线上交流方式,不仅影响导师对研究生学术和科研的引导,而且导师也无法在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等关键培养节点,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塑造、行为引导和价值引领,极大地限制了导师作为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育人功能,也影响了良好导学氛围的形成。

二、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为推进和提高驻外研究生院课程思政的建设进度和水平,切实保障各项课程思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充分调研和分析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学校结合驻外研究院培养特色,从组织体系、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等三方面着手开展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

(一)保障机制运行,构建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组织体系

驻外研究院管理的短板决定了其课程思政建设组织体系的不完善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零散。为了深入推进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学校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工作责任、规范运行程序,大力构建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组织体系,成立了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监督小组。领导小组由驻外研究院教学院长牵头,各学院教学、学科负责教授与企业专家组成,根据学校政策制定驻外研究院的具体制度措施,并对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等;指导小组依托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由遴选的课程思政专家组成,主要指导专业教师进一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指导各学院做好相关教学资源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培训等;监督小组由研究生院、职能部门、督导专家组成,定期对驻外研究生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并及时提出调整建议。其中领导小组是核心,把控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政策;指导小组是课程思政各项措施实施的中心力量;监督小组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课程思政工作的考核和检查,旨在促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落实。三个小组共同推进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工作发展,为课程思政系统性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育人意识,实施分类别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

驻外研究院教师构成相对多样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把握差异性很大。为促进驻外研究院教师课程思政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分析不同类别教师的情况,从解决“愿意不愿意”“能不能”“会不会”三类问题出发,分类实施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

1.对于课程思政认识不深入的外聘教师,重点在于强化其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促进“愿意不愿意”问题的解决。一方面,结合校史开展学校课程思政工作介绍会,并录制相关在线视频,宣传学校的理念和政策,加强其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修订授课教师及外聘教师准入制度,增设课程思政任务内容,从制度上促进其课程思政育人自觉性。

2.对于往返主校区和驻外研究院、授课任务繁重的教师,重点在于激励其能动性,促进“能不能”问题的解决。协同党委教师工作部构建教师荣誉激励体系,举办优秀教师风采展,开展常态化榜样带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构建师德评价考核体系,制定《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系列文件,激励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促进其能动性。

3.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不高的教师,重点在于帮助和推动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加强“会不会”问题的解决。如打造课程思政培训课程并录制MOOC,依托该课程分批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线上研修培训;组建立体化课程思政指导团队(由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关领域专家、督导专家等组成)深入学院指导,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定期召开学院课程思政研讨会;鼓励学院开展教学研讨、集中备课、教案审查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咨询服务团队,邀请各专业优秀教师担任咨询师,面向驻外研究院提供线上咨询服务。

(三)强调过程育人,构建和谐导学文化育人模式

研究生课程思政不能仅限于课程教学,应融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校一直注重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并把加强导学关系、构建和谐导学文化作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发力点。目前,驻外研究院导师和学生的交流非常有限,交流时间少、过于依赖线上交流方式等现状,不仅限制了导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学术科研指导,更影响导师从品格修养上成为示范者和引领者,导致少数学生的消极情绪较严重。为营造良好的导学氛围,学校应明确导师职责内涵,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交流机制,全面加强驻外研究院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促进形成导学文化育人新模式。

1.明确职责内涵,加强导师责任意识。完善制度,详细规定导师对课程、实践、科研、就业、心理、生活六大职责,同时实施“八项十六条”导师立德树人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意见,促进导师切实履行育人任务;依托驻外研究生院课程思政指导小组开展导师德育专项培训,帮助导师了解学习心理调节、沟通机巧、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导师提升指导能力。

2.促进师生交流,建设导师对学生的全面培育机制。建立定期学术交流机制,要求导师必须每周与研究生进行线上或线下交流,促使导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从科研精神、学术态度、为人品质等方面影响研究生,对其个性塑造和成长成才产生影响共构学术共同体;强调师生之间日常多样沉浸式沟通,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塑造研究生健康人格;推动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与导师队伍协作育人机制,加强辅导员和导师之间的沟通协同、相互配合,使其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研究生成才成长。

3.加强双向考核,营造和谐导学关系氛围。一方面,增加对导师的考核内容,将导师参与学生德育工作纳入导师考核范畴;另一方面,扩大导师对学生的考核范围,包括研究生的综合评定、社会实践、参与实验室或课题组文化建设及评奖评优等;此外,建设研究生立德树人导学团队,针对导学关系融洽、导学工作突出的导学团队给予表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广泛宣传,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

三、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思考和建议

2021年,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对驻外研究院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督查结果显示,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生课程比例较去年提升了22%,课程评分较去年提升了2.3%;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情况及导师立德树人情况的评价满意度均有了很大的提升,充分说明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不仅加深了整体教师、导师对育人内涵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培养成效,同时也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加快构建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运行机制。在学校人才目标的指引下,驻外研究院完善了组织体系,建设了三大课程思政小组,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极大促进了课程思政工作的有序进行。但是,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要运转良好,就需要系统内部运行顺畅,各方协同互助,才能凝聚力量,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因此,在继续完善组织体系的基础上,要加快构建课程思政多重联动机制,加强驻外研究院内部各方的协调沟通,以及驻外研究院和主校区的资源共享。

2.积极探索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特色路径。实践证明,聚焦驻外研究院的关键性问题和培养特色是一条卓有成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目前,由于远离主校区,驻外研究院不能充分运用学校某些资源,极大地限制了课程思政工作的持续进行。因此,驻外研究院应开动脑筋,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寻找和运用合适的当地资源,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当地政府、企业等发展目标联系起来,积极挖掘当地资源中的实践育人元素,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实践过程中,推进知识教育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实践关联的育人体系,探索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多元投入、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3.全面营造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同,容易形成人为的阻力。虽然驻外研究院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整体课程思政育人氛围还不够浓厚,可全面采用系统培训、典型宣传、激励政策等各种措施,强化教师、导师、管理人员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使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变成集体自觉行为,从而营造课程思政育人的良好氛围。

总之,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为明确,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驻外研究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持续开展改革探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