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28期·“家畜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思考

2022-12-1 17:15:27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8期

敖 政,陈 祥,赵佳福,龚 婷,许厚强

(1.贵州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

“家畜繁殖学”是研究家畜动物生殖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和调控技术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家畜繁殖理论的日益更新,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提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畜牧人才的使命更加艰巨。“家畜繁殖学”课程实践性较强,但是传统课程存在学时少、任务重、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现阶段本科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结合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家畜繁殖学”教学应从多个教学环节抓起,以学生为中心,搭建不同类型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平台,强调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的辩证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

一、“家畜繁殖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家畜繁殖学”涵盖了繁殖基本理论、繁殖技术、繁殖管理、繁殖障碍等方面内容,具有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根据新版培养方案的要求,该课程的学时数大幅减少,而教学的要求却不断提高,加之“家畜繁殖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多,讲述内容抽象,特别是一些繁殖机理及繁殖应用技术,学生理解吃力,教学效果不佳。另外,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生产过程中应用的繁殖技术和产生的繁殖问题也日趋增多,往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相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操作,动手能力被限制。因此,任课教师应在讲授基本繁殖理论的基础上,及时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将动物繁殖领域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丰富课程内涵。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也多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且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因此,结合“家畜繁殖学”的课程特点,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课堂角色,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和学术引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助者和引导者,强调教师的“教练”角色,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联系不紧密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单位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该问题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反映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家畜繁殖学”教学改革的举措与建议

(一)优化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最佳来源,这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密切相关。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课程团队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践探索,加强教研讨论和交流学习,不断创新和应用教育教学方法,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考核办法等,推动“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以提高课程体系整体质量。依据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要从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方面入手,及时修订理论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易化教学难点,使教学方案更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内容需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结合地方区域特色畜牧业发展,强化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才能避免空洞理论带给学生的厌烦心理,增强学生对家畜繁殖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自觉性。

在实验教学设计中,要做好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有效衔接,把握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和交流的平台,尽可能采用小组讨论、图片展示等形式,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积极挖掘“家畜繁殖学”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繁殖学领域开拓先驱的人物事迹,增进学生对畜牧业的认同感,使学生知农爱农;讲述繁殖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对于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鼓励学生勇挑重担,投身畜牧生产一线,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强调学术道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全过程育人。

(二)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需要强化科研育人功能。科研成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应及时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凸显课程的活力和时代属性。第一,最新的重要学术成果可通过文献或新闻报道等形式通俗易懂地分享给学生,比如在《生殖生理》章节,讲授配子发生的突破性科研成果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使学生理解精子发生、卵母细胞成熟等生理过程,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通过简短故事的形式讲述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前沿科学研究中,促使学生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拉近理论学习与科研探索的距离,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并加以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从实际研究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的专业竞赛,拓宽学生的前沿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手段会使课堂枯燥、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根据班级的学情特点和课程各章节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促使学生主动进入探索求知的教学活动中,更高效掌握家畜繁殖相关的知识模块。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备课,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课后预习自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助力学生拓宽专业视野。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教育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微课、MOOC(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辅助教学,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扩大教学信息量,通过将传统教学和线上教学的优点有机结合,能够易化教学难点,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是备受师生青睐的重要教学手段。此外,需要加强“家畜繁殖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力度,引进校外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或案例,将现代大数据教学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和制作人工授精、妊娠诊断、胚胎移植、体细胞核移植、基因编辑、生产实例等方面的教学视频,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课前认识,更加有利于开展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全效吸收。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因此,除理论叙述外,还辅以PBL教学法、翻转课堂、启发式、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侧重于问题导向和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剖析和升华,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改善传统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需要结合产学研教学新机制,借助多种手段不断增强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新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实习和实操的机会。大多数大二年级学生很少能够近距离地接触猪、牛、羊等大家畜,对于家畜繁殖技术更加陌生,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结合家畜繁殖学的基本原理完成实践任务,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使学生明晰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合作研究新课题、制定双方合作机制等措施,围绕企业自身的资金及技术优势构建专业实训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从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借助科技小院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学习,让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在“家畜繁殖学”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契合学科发展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前沿知识并学习相关教学技能,结合线下线上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保障。